理念
居住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漸地,居民彼此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社會連繫。
目地
1. 參訪別的社區學習與借鑑。
2. 交流與討論社區營造困難點與方法。
參訪內容
歷史文化
1. 大有村
2. 霜林書院
3. 雨水亭
4. 古厝
5. 鼎天磚地
農業廢資材再利用
1. 生物碳應用農地肥力改善
2. 金碳稻田:不使用化學肥料,使用生物碳施肥,以鴨子除草除蟲
3. 東圍籬:當地居民親手栽種無毒蔬菜→食材從土地到餐桌學習
4. 車輪再生成穀倉
友善農耕聯盟
1. 產業合作媒合
2. 舉辦教育課程、交流會
3. 說故事、社群行銷
4. 診斷農場、回饋改善執行計畫
5. 建立輔導機制、結合政府標章
6. 消費者VS產地連結
7. 建置網購平台
8. 聯盟收入
合作與未來目標
1. 交流與經驗分享。
2. 困難與問題研討。
3. 技術支援與交流(例:廢資材再利用)。
4. 課程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