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目標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以下簡稱本校)自民國84年設校以來,即強調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開闊胸襟、關懷族群社會與活潑的創造力,俾使「開闊」、「關懷」、「開創」的價值觀能深植每一位暨大學生心中,內化而成為活潑、能動、積極的生命主體,使之在離開校園之際,成為一服務社會、終身學習、經世致用的人才英彥。其中本校對於國文教學又極為重視,一則那是所有大一新生共同必修課程,在知性、感性的擴充與深化與語文能力的提升上自是責無旁貸;再者於博雅教育的淬鍊下,國文課程能奠定將來專業課程的良好基石,以及作為未來全人的基礎整備;其三,面對學生生涯的最後一年的國文教育,本系教學團隊也有只許成功,延續其閱讀、書寫之生命時程的自我期許。本校既有如是的教育目標,而本系國文教師群也體認到,要達成目標則必須將之落實到具體教學活動中,由培養學生了解自我存在意義啟始,繼而提升自我,終而能在自我之醒覺裡中,重新設定我與人我及世界的關連,思辨存在意義與價值,再由這樣的醒覺、認識,化為具體的實踐行動。從這個角度看來,那應該是「喚醒人的主體性,並完成人之自我解放的教育」,而此實與鈞部計畫目標所稱「提升學生書寫及表達能力,透過蘊涵社會共同情感及價值之文學文本,開拓其對於生命關照、社會關懷、族群與世界之宏觀視野,並強化教師教學品質,」莫不相合;歸結而言,國文教學必須做到「挺立主體、反思文化、建構價值、積極開創」;在教學上要「重視思考」,由「深化情感」著手,提供「價值思辨」的鍛鍊與作為,方能突破既有,開創生命。

計畫目標既與本校國文教學理念相同,而生命教育的內涵,也對博雅教育的深化推動更見效用,針對本校已設訂的國文課程三項核心能力:文本解讀與書寫能力、學科掌握與思辨能力、知識轉化與應用能力,則頗具落實之功。因此在擬定、推動之初,即從閱讀、書寫著眼,從語文能力的加深,繼而能達到感性知性的生命情懷的豐厚,最後朝向對於當代文化的體悟與思辨著眼,具體而言:有三項重要目標設定:

  1. 以蘊涵社會共同情感及價值之文學文本為基礎,開展相關古今文學和不同藝術表現形式文本的閱讀,提振學生主動閱讀的動機及潛能,發展賞析文本的多元理解管道,並且透過文本比較參照,熟悉寫作思考與表達的原理與原則,培養深度解析文本能力,以及深化寫作和一己思辨能力。
  2. 透過文本深度省察,擴充一己經驗、情感,進而培養學生對於生命體悟、人我之間情感關懷、人文自然關係等實際生活面的認知,並拓展社會關懷、性別、族群差異的理解和包容,以期達到文學表達與人生經驗結合的目標,協助學生形成知識轉化與應用能力,建立真誠、正面與有效的溝通表達能力。
  3. 提升教師教學視野,鍛鍊教師教學能力,並建立專業教師社群,脫離單打獨鬥的教學現場,從共備、共享到共好,轉而得到群我交融整備的強大後盾支援。在心態上真正打開教室大門,在課室裡教師與學生互為主體,繼而能促成研究與教學的雙向交通,使兩者互為活水源泉,讓熱情得到專業的支持,使國文課程成為有生命的教育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