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緣起

本校104、105學年度申請「B類中文語文教養教師群組課程計畫」均獲通過,也展開一種新型態的國文教學試驗。第一年新手上路,除盡力達成本計畫核心目標與相應的作業、形式要求,最大的亮點應該是:「以在地(埔里—日月潭地區)關懷之核心精神,規劃課程單元以及作家講座活動」,使得課程開始營造在地意識,探究更深刻的人文精神,擺脫了制式的課程架構。進入105學年度,在既有的基礎上有了幾項革新與效益擴散:1. 由三系六班擴增為四系八班,並由人文學院跨足教育學院。

2. 課程精進:將原來較為零散八個主題,重新評估選文,並設計引申閱讀與課堂教學活動,及與生命教育核心精神對應,予以重構增補,轉為嚴密並具有實行階序的九個主題,並能觀照更寬廣的人我、社會、家國層面,探討更深刻的生命向度。

3. 建立本校專屬前、後測評估機制:除繼續參與「教育部中區教學資源中心推動之語文素養檢測」外,並以語體文寫作開始建立屬於本校學生之修課前後差異之檢測機制。

4. 落實教師共備共學機制:教師社群經營也擺脫第一年會議形式,而採焦點座談,針對課堂教學與計畫執行集思廣益,對教學水平有了更好的提升。本年度並將本系原有之教師進修納入,使之全體教師共同接受新觀念的洗禮;在這一學年裡召開有12次會議之多。

5. 講座及活動辦理:年度計辦理八場講座與兩場教師進修研習。值得一提的是,除數量較上一期增加之外,講座進行皆結合作家書展及圖書館館藏特展予之推廣,使閱寫精神不限於大一,而將能量擴散至全校;再者,講座並與課程主題結合,使兩者形成有機之互補;其三,演講也嘗試與校內其他單位(通識中心、圖書館、文學獎)合作,俾利使每一分補助都發揮最大效益。

6. 公開出版暨大大一國文教材。相較於第一期只有九篇,並採自印型態,第二期的計畫預計產出相關教材,計九個主題28篇。目前大一國文教材公開出版時程進行十分得宜,預定於106年9月正式出版,並作為全校大一同學之課程教材。


由於第二年執行,團隊教師已然熟悉計畫運作,遂有更大的空間得以開展,總體而言,這雖然是班群計畫,核心團隊教師卻希望其能從局部擴展至大一各系,並企圖走向全校;再者,閱讀與書寫實為輸入與輸出的兩端,透過深化生命教育意涵,文本成為開啟生命靈性之鑰,這一點也開始在第二年課程展開,讓國文不止是一年的課程。最後教師社群經營也讓教學不再是單打獨鬥,在教學準備上無論資深或後輩教師都有更寬廣視野。

106新一期計畫之申請,遂在這樣逐漸厚實深培的基礎上,加上本系於106年3月1日(週三)中午12時10分,召開「全校共同必修國文教學委員會議」,會議中通過以全校型計畫為申請標的;這意味著這兩年的閱寫執行成效已獲本系全體教師肯定,也期許未來一年能在前兩年之基礎上對國文教學能有更精進更全面的改善,該決議復經教務會議(106.03.22)與全校行政主管會議(106.04.26)之支持,於是有第三次的計畫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