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理念

國文課程的精進與革新咸信是社會最大的共識。作為大一共同必修課程,其卻陷入「聽者藐藐」的尷尬情境;究其原因,實來自於學習對象對於課程內容、教授方式、測驗型態的反彈,緣於過去中等教育期程裡考試領導教學的後果。這一點也由高中國文教師現身說法而得到證實(本系於105.11.2邀請臺中女中國文科專任教師蒞系演講,探查大一國文的學習起點);因此,課程整體設計的思維應該往「教學對象需要什麼」,而非操作教師嫻熟的教材、或以不變應萬變的——授課者主導或主控的陳年模式,況且這通常是複製自己過往的學習經驗,實與時代脫節。而一旦能從受業對象需要什麼來思考,也就讓整體課程與學生發生緊密聯繫,教師庶幾不會有唱「三板」獨角戲之嘆,而同學也才能在這樣的學習氛圍裡真正得到語文、文學、文化的充實、涵養與浸潤。

  然而這並不是讓學生來領導教學,而是跳脫長久以來教師封閉的單一視角,繼而以學生為本位的翻轉之開放思考。畢竟,了解我們的教學對象、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其實更有助於教學品質的提升,教師必然更樂於投注心力,學生也能達到更好學習效果,這是雙方共好與雙贏。有鑒於此,因此本校國文教學的規劃,即以個體在大學階段應該要有的生命向度之照應為主軸,這是參考生命教育內涵專題論文後,再匯聚本系專任教師對國文教學長久觀察、積累而有的授課心得,之後幾經反覆討論所形成的共識;再者,本系班群教師獲得鈞部閱讀書寫B類計畫課程兩期補助,已經積累相當成果,在匯聚眾緣、結合眾志的設計之下,並參酌大學生命教育的內涵,在「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向度裡,規劃出「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成長、生命的實現、生命的倫理、生命的興致、生命的意義」等教育重心(參孫效智等,何福田編《生命教育》。臺北:心理出版社,2006),依此展開主題單元的設計與規劃。

  國文教學面對的是來自各個不同科系的修課同學,各系雖有其不同專業導向,但語文表達、文學之涵養、文化之思辨,卻是每一個不同科系內在共有的感性、理性的向度,而經由細讀文本,察覺文字裡潛蘊意涵,解析出政治信念、道德規範的時代變遷,繼而擴大到對權力、真理的討論與解構,遂能由此開發、探索,打開個體一己視野、擴大生命感知面向,才能讓國文與之共生、共有,繼之與之共好,而教師的授課也能為之共興、共榮。